亞大「傑出講座」,邀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楊弘敦演講

  • 2023-09-11
  • 公共事務中心

楊弘敦教授以熱門的「室溫超導體」議題,談全球競逐諾貝爾獎之路

圖為亞大校長蔡進發表示,超導體研究熱門,也是全球公認台灣問鼎諾貝爾獎機會高的研究。
圖為亞大校長蔡進發表示,超導體研究熱門,也是全球公認台灣問鼎諾貝爾獎機會高的研究。

亞洲大學11日舉辦「傑出講座」活動,邀請前中山大學校長、物理系講座教授楊弘敦談「尋找室溫半導體:競逐諾貝爾獎之路」,吸引亞大師生實體和線上參與。楊教授分享百年來科學家尋找新的超導體歷程,並以近來韓國宣稱發現室溫超導材料「LK-99」,神話幻滅的經過,預測現階段以超導體研究領域,角逐諾貝爾物理獎的可能得主。

亞大校長蔡進發表示,超導體指在特定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,擁有零電阻、完全抗磁性等特徵,被廣泛應用於儲能、磁浮列車、電力輸送、核磁共振等領域,科學家們爭相投入研究,也是全球公認台灣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的研究項目。此次邀楊弘敦教授來談超導體,相信透過他深入淺出的介紹,能夠更深入了解超導體領域。

楊弘敦教授指出,產生超導現象的基本物理原理是「量子效應」,由於容易受熱擾動的影響,甚至破壞超導現象,這也是科學家尋尋覓覓,卻難以找到常壓室溫超導體的關鍵。

圖為中山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楊弘敦,談「尋找室溫半導體:競逐諾貝爾獎之路」。
圖為中山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楊弘敦,談「尋找室溫半導體:競逐諾貝爾獎之路」。

楊弘敦教授說,百年來研究超導體,在1920到1980年間呈現緩慢狀態,之後呈現火箭升空般快速成長。超導材料從以銅氧化物為主體,到用鐵取代銅,成為全新的超導材料架構,就像是人類歷史的演進一般,從石器、銅器、鐵器時代,到下一波呢?要進入什麼時代?因而常溫超導體的出現,也被比喻是「啟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」,將徹底改變能源、資訊處理與傳輸體系。

楊弘敦教授表示,正因為如此,南韓研究團隊在今年7月宣稱發現常壓室溫下超導體「LK-99」,消息一出立即受到很大關注,若能經過證實,真的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,對物理界及科技產業都帶來重大影響。但隨著全球多個團隊開始復現其實驗後,就連韓國超導低溫學會也推翻這項研究。

楊弘敦教授以超導體研究的過去和現在分析,過往相關研究獲諾貝爾獎有1913、1972、1973、1987、2003年共5次,而以目前全世界超導體研究內容和相關論文被引用次數來看,可能再問鼎諾貝爾獎的有9個研究。國內被譽為是「超導大師」的朱經武教授、吳茂昆教授,於1987年發現的「釔鋇銅氧金屬氧化物」,找到超導溫度高於液態氮沸點的超導體,使超導體得以進入實用境界,他持續鑽研超導體,極可能獲諾貝爾獎肯定。

圖為亞大舉辦線上與實體「傑出講座」活動,亞大校長蔡進發(前排左1)、中山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楊弘敦(前排左2),和實體參與的亞大師長合影。
圖為亞大舉辦線上與實體「傑出講座」活動,亞大校長蔡進發(前排左1)、中山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楊弘敦(前排左2),和實體參與的亞大師長合影。